谁还相信测评?


声明: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奇偶派(ID:jioupai),作者:零九,授权海外服务器转载发布。

老爸评测疑似翻车,Zealer裁员欠薪, 315 前的这一个月,测评行业过得很不太平。

还沉浸在百大UP主喜悦中的老爸评测,或许不会想到,一场打赢了的官司判决书,成了自己“疑似翻车”的导火索。

2 月上旬,老爸评测起诉小红花测评侵害名誉权一案宣判,判决书显示,小红花测评直播言语中有商业诋毁之嫌,被处罚款 10 万元;但判决书中同时写道:小红花测评所陈述的老爸评测多款产品虚假宣传问题,法院认为“确有依据,不构成商业诋毁”。

这一消息很快掀起行业热议。而仅仅几天后,曾是国内三大数码测评之一Zealer,又被前员工在微博曝出裁员和欠薪,此时的前Zealer一把手王自如,早已跳槽格力数月。

不到一周的时间里,两个毋庸置疑的头部测评博主先后陷入争议,这也折射出当下测评行业的乱象,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不难发现,过去一年里,测评博主们没少出“翻车事故”。

过去,将测评作为购买产品参考的消费者众多,而总能体验到各种产品的测评博主,看似也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行当。转眼间,形势急转直下,人们似乎开始不再相信测评了。

测评行业为何屡陷争议,又是否能够重获用户信任?我们试图从下面几个问题,来剖析当下的测评行业:

1.测评近些年是如何发展的,过程中暴露出哪些问题?

2.测评博主们,都靠什么方式来维持运营和实现盈利?

3.身陷争议的测评行业,究竟还有哪些进步空间?

01

测评的初心与选择

“这是 09 年末的 27 英寸iMac,由香港购入。由于第一次做开箱视频,也没什么经验做视频编辑,所以有点捉襟见肘。请各位看官见谅。”

2010 年 3 月 14 日,一个叫TechMessager的优酷账号上传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,在视频开头的Logo下,一行灰色的小字分外显眼——做中国自己的科技评论。这个账号的背后,便是如今已跳槽格力的前Zealer一把手王自如。

当时的王自如,还是一个在香港谋生的普通医疗公司员工,前一份工作卖保险因为无法完成KPI而被公司开除,每月一万多元的工资,光房租就要扣掉三分之二。

但对数码科技的热爱,让王自如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着开箱测评。仅 2010 年一年,王自如就更新了 100 多个视频,平均每三天更新一个。

这一年,也被视作个人测评的元年,除了王自如之外,如今的YouTube科技频道“一哥”Unbox Therapy,在苹果用户圈内颇为知名的魏布斯,都在这年上传了他们的第一个视频。

当时无论是YouTube、优酷还是B站,都没有如今的创作者收益,厂商也尚未注意到这一全新的领域,支撑这些测评博主做下去最重要的因素,无非是对产品的热爱。

不过这类早期相对纯粹的测评,很快被蜂拥而至的追随者,以及必然面对的生存压力所颠覆。

2012 年,微信公众平台上线,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,个人测评博主的门槛进一步被拉低。竞争者的出现,也标志着测评博主们开始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。

在这样的压力下,有测评博主宣布短期内停摆,寻找更合适的盈利模式;也有测评博主开始接受来自于厂商的投资。尽管接受投资的测评博主表示其独立和客观性不会受到影响,但这还是为测评行业的第一次“崩塌”埋下伏笔。

2014 年 8 月,由于锤子手机T1 的测评争议,当时颇具影响力的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和Zealer的王自如进行了一场视频辩论。

在辩论中,罗永浩虽多次有失风度地打断王自如陈述,却也将王自如接受多达四家厂商投资,难以保障“独立客观第三方”的关键问题公之于众。罗永浩还多次表示,王自如并非行业内人士,对行业不够了解,王自如亦数次承认自己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不足。

这场辩论两败俱伤,却暴露出当时测评博主的两大问题:其一是生存压力下接受投资的选择面极窄,中立性很难保证。其二是大部分测评博主只是行业外人士,其知识面和专业程度终归有限。

辩论结束后,厂商对测评博主的直接投资几乎消失,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,却随着近些年来新平台兴起而进一步放大。

老爸评测近来的疑似翻车,便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不无关系。 2015 年,凭借对市面上儿童用包书皮的剧毒成分揭露,曾经的检疫局产品检测和化学品毒理评估人员魏老爸,以“老爸评测”之名成为众多宝妈粉丝信赖的测评博主。

起初,老爸评测的产品还局限在儿童使用的相关物品上,但很快,老爸评测的测评范围便扩大到日用品、电器、数码产品饮品、食品甚至药品,几乎称得上无所不测。

纵使魏老爸本人有着产品检测的经验,但其终究无法对所有品类全知全能。

在老爸评测之前的一个充电宝测评下,有专业人士指出其测评中对容量虚标的理解有误,且放错了点焊的示意图片;此前的防晒霜测评,也被一名美妆KOL质疑,使用PMMA板和紫外线探头时“操作方式业余”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美妆KOL质疑老爸评测专业性 图/知乎@卷福酱

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测评博主专业度尚且如此,随着短视频和种草平台兴起浪潮而诞生的一众个人测评博主们,其专业度更是可以预见。

除此之外,测评博主的主观喜好,也影响着测评视频中对产品的态度。

常年关注数码测评的王博告诉我,早先的测评博主,如Zealer,爱否科技,对苹果的产品测评时普遍会比较宽容;还有一些测评博主对华为/小米品牌各有喜好,便会在测评中对另一方的产品放大缺点,严加批评。

而数码产品等科技类物品的测评,至少还有着跑分等相对公认的评判标准,化妆品、服装等产品的测评,则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。

与此同时,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测评领域,测评博主们的生存压力相比以往丝毫未减。由于只有头部机构有望得到投资青睐,接受产品送测,并按照厂商的要求出测评,成为众多测评博主可选的道路。

02

“恰饭”的快钱与无奈

接受厂商送测产品,然后按厂商的指南发布测评视频,或在视频中对产品进行植入,这一行为被王博这样的数码测评观众称之为“恰饭”。

“如果你看到一个数码测评博主,在产品刚发布的当天或者是厂商的媒体解禁时间就发了视频,那他一定是拿了厂商送测的机器,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恰饭”。王博告诉我。

而奇偶派(jioupai)观看了多个不同的测评博主视频,并询问了几位观众后发现,随着测评视频的火爆,类似的“恰饭”行为早已深入到不同行业的测评之中,且是当前测评博主们最主流的盈利模式。

例如去年的B站百大UP主之一先看评测,在 3 月 17 日晚荣耀Magic4 Pro发布时,便发布了该手机的首发评测,此时这款手机还处在预售流程中。

视频中,先看评测花大量篇幅描述了这款手机的高频PWM调光屏幕优势,而对手机的不足描述则相对较少。

去年的另一位B站百大UP主之一“老师好我叫何同学”凭借 2019 年的5G测评视频一举成名,在最新发布的一个自瞄准开灯视频中,何同学对科沃斯的X1 扫地一体机进行了植入式推广;此前引发热议的何同学AirDesk视频中,植入推广的产品则是乐歌升降桌。

在化妆品测评视频中,厂商投放则多以个人推荐和红黑榜形式呈现。

个人推荐形式的“恰饭”相对普通,测评博主们往往从自己的体验出发,描述产品的色泽或是良好的功效,吸引粉丝购买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某种草平台的防晒红黑榜 奇偶派截图

而红黑榜的“恰饭”则显得有些滑稽,时常浏览某种草平台的梁璐告诉我,去年夏天,她曾在平台上刷到两个不同测评博主发布的防晒红黑榜,其中有两款产品位列博主A的红榜,却上了博主B的黑榜。这种情况下,基本可以判定至少有一名博主接受了推广费用。

在汽车评测领域,车评人“恰饭”更是成了车圈主流的认知。

在一篇名为《车评人恰饭话术进修指南》的文章中,作者详细剖析了“外观大气”、“空间拓展性不错”、“新手也能轻松驾驭”等话术的隐藏贬义,而在我们看过的车评中,这些词早已成了高频词汇。

那么,为什么“恰饭”成了测评人最主要的盈利方式?

陈郁运营着一个以数码开箱测评为主的频道,公司人数仅有五人。他告诉我,如果不接受厂商的投放,一部旗舰手机的采购费用就在4000- 8000 元不等,一年下来光买机器花费必然超过十万元。这还不算耳机、平板、手表这些产品,以及每个月给员工开的工资。

但如果接受厂商送测,按照测评指南发布测评视频,陈郁的工作室不仅可以省去自行采购产品的费用,还可以获得3- 10 万元不等的合作收益。

这还仅是陈郁的小规模工作室报价,根据此前网络上流传的测评价格,作为国内头部数码测评机构,Zealer有王自如出镜的一期评测,收费高达 80 万。

此外,国内多款数码产品都有媒体解禁时间,往往是在发布会当晚,第一批媒体测评就会发出测评视频,抢占最热也是最有收益的一波流量。

如果等到产品正式发售,自行采购再走完整个测评流程,距离第一批测评视频发出已过去半个月左右,届时再发出的测评视频观看量和评论,很可能远不及第一批。

测评博主对于首发测评的流量颇为看重,即便是只有一天的差距,流量也有巨大差异。去年 9 月,苹果的iPhone13 系列,将B站多位测评UP主分为两批发布首轮体验视频,排在第二批的HotGuys等测评UP主,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iPhone13 在去年 9 月 21 日媒体解禁,自购则需等到 10 月

在测评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,博主们自行采购产品的成本和拍摄成本巨大,仅靠自行发布视频获取的收益却很难对等;而产品掌握在厂商手中,要想获得最有价值的第一波流量,与厂商合作“恰饭”几乎成了唯一的途径。

不过,除了“恰饭”,也有少数测评博主选择另辟蹊径。

在数码产品领域,一位拥有 93 万粉丝的个人测评UP主选择自行采购手机测评,而其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开设淘宝店,售卖手机壳、贴膜等周边配件。此外还有测评博主选择开设数码产品回收业务,或是自行经营线上手机店。

在车评领域,近年来多个汽车媒体平台均有意招揽头部测评博主,以周期内独占形式进行合作。如国内知名的《 38 号测评中心》,就在 2019 年宣布与懂车帝进行 48 小时的独占视频合作,并宣布车评中心借此实现了盈利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38 号车评和懂车帝合作后实现盈利

然而,当我向陈郁询问这两个案例的可行性时,陈郁表示,通过配件周边来盈利,需要有相对庞大的粉丝基数支撑,像他这样的小工作室不仅变现需求迫切,就算卖配件或许也没有太多粉丝能买单。

而像 38 号这样的平台签约,是“搞测评里最厉害的那些才有的待遇”,像他们这样的测评博主,很难有这样的机会,也不可能指望这个去盈利。

03

测评想摆脱争议而不得

纵使如今“恰饭”测评已成主流,但对王博来说,他对测评博主仍保留着“有限的相信”。

一方面,作为数码发烧友,他自己有着一定的辨识能力,不至于完全被“带着走”,另一方面,即便是恰饭视频,里面仍然有着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。

陈郁则告诉我,据他了解的大部分测评博主,在恰饭视频中并不会“颠倒黑白”,只是会按照厂商的要求主要陈述优点,缺点不会占据太长的篇幅,但“肯定还是会提一些”,在这一块,各个厂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。

王博还告诉我,还有一些数码测评UP主,会在测评的简介中放入暗号,例如“HotGuys”未恰饭的视频在简介末尾会加入「本期没有恰饭」;“先看评测”此前为恰饭视频专设了「先睹为快」类别,此类别下的视频一律为恰饭视频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有的测评博主会标注未恰饭暗号 图/Hotguys B站

不过,这些都是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,基于所了解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才能做出的判断。

我们不能否认的是,当一个并不了解,只是打算参考信息来协助选择的消费者,看到一个披着测评外皮,只讲产品优点,如同念参数的视频,其仍然有不小的概率被误导,甚至进行冲动消费。

因此,就算是为了生存而选择接受厂商投放的“恰饭”,想要长期持续发展下去,如今的测评也应当进一步探索“进化”的空间。

“恰饭”或许并不是测评被质疑的根本原因,“不用心的恰饭”、“标榜自己独立客观的恰饭”以及“缺少有效信息的恰饭”,才是让粉丝失去耐心的根源。

要想持续发展下去,首先,测评博主们需要做到投放的“恰饭”广告与非广告类别的自主测评视频数量和质量间的平衡,保障有价值的信息输出,长期的单一“恰饭”评测势必会消耗粉丝的耐心。

其次,是重视“恰饭”测评的趣味性和创意性,正如广告呈现的态势一样,硬广和软广皆不讨喜,但创意广告却能让人啧啧称奇,对于测评来说亦是如此。

其三,越完美的形象,在崩塌时带来的震撼也越大。测评博主仍需要保持“恰饭”与“不恰饭”测评中对粉丝的坦诚,最好不要进行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和标榜。

毕竟,对于测评博主来说,变现、生存,其实和维系粉丝间的信任纽带,是同样重要的事情。

04

写在最后

理想化的测评行业,或许是《消费者报告》杂志的样子。这个成立于 1936 年的测评机构,既不接受股东入股,也不接受任何类型的广告。

如今,消费者报告拥有约 800 万订阅用户,是第三方测评公信力的象征。

谁还相信测评?

《消费者报告》杂志 图/网络

不过,《消费者报告》订阅的年费价格为 59 美元,约合 375 人民币,这一略显高昂的价格在国内或许很难获得近千万量级的支持。

综合各种原因,我们见到的测评行业,少了几分理想,多了几分现实,消费者对测评的信任也开始被侵蚀。

有产品的地方,就会有测评,人们注定要不断地购买产品,对测评的需求也注定是旺盛的。频发的“测评翻车”事件,只是人们追求更好,更有价值测评的另一种表现。

从这一角度来说,争议下的测评博主们,想要完成自我革新与蜕变,显得既无奈又摇摆。
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